网站首页 >> 法治宣传 >> 以案释法 >> 文章内容

朋友间借款纠纷以案释法

[日期:2024-11-08]   来源:娄底市司法局  作者:娄底市司法局

        【案情简介】

         吴某与陈某是朋友关系。2023年9月15日,陈某以急需资金周转为由向吴某借款5000元,吴某通过微信转账向陈某支付了5000元借款,双方约定三个月内还款。借款到期后,吴某多次向陈某催讨,陈某均以各种理由拒不偿还,双方因此产生纠纷。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024年2月,吴某向冷水江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吴某偿还借款。冷水江市人民法院委托冷水江市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远红调解工作室进行诉中调解。                                                                                              
       【调查与处理】
        受理案件后,调解员着手调查案情。因双方为朋友关系,借款时并未签订书面借款合同。调解员查看了吴某的微信支付转账电子凭证和陈某的收款记录,借款事实确认无疑,双方也都对借款的事实和金额表示无异议。下一步调解员找到双方分别解情况。吴某表示:“我和陈某是朋友关系,2023年9月,陈某找到我说他资金周转困难,想问我借5000元。我想着大家都是朋友关系,能帮一下就帮一下,于是我通过微信转账给了陈某5000元。没想到现在借款到期了,陈某以各种借口拖欠不还。”陈某表示:“当时我确实是因为资金周转困难向吴某借了5000元。现在不是我不还,我觉得我应该只要还4000元,因为我给吴某小孩垫付了培训费1000元,给吴某父亲买酒以及其他人情往来,应该抵一部分借款,最多只还4000元。”通过查看微信转账记录、向双方了解情况等,调解员认为案件事实清楚,且双方当事人是多年好友,调解员决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方面耐心向陈某释法明理,劝说其应当依法履行还款义务,另一方面,安抚稳定双方情绪,劝说双方珍惜多年友情,不应该为了金钱而破坏感情。听完调解员的释法明理后,吴某率先表示只要陈某在2月底能还款4000元,那他就不再继续追究。陈某听后表示同意,并向吴某道歉。双方就此握手言和。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证据;无书面证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证据。本案中,双方虽未签订书面借款合同,但根据微信支付凭证和双方陈述可以认定陈某借款事实成立,吴某依法应履行还款义务。本案中双方涉及的其他资金往来,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可抵扣借款,因此最终双方确认还款金额为4000元。                                                                                              
       【典型意义】
         千金易得朋友难寻,朋友间借贷未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本是相互信任的体现,但有时也会带来法律上的风险。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建议大家不管关系多亲密的人借款时都应当以书面方式约定还款日期及利息,同时,借款人也应以诚信为本,不要让“失信”行为辜负了对方的信任。本案中,调解员采取讲法和说理并重的方式,释法析理、耐心疏导,从双方的友情基础上寻求调解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